張錫純活血化瘀思想探析
張錫純為近代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醫家之一,所著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勤求古訓,師古而不泥古,衷中參西,在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。他不僅在人體
生理、病理的中西理論匯通和藥物功效及運用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討,而且在雜病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其中,對血瘀理論多有創見,在其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174首方中,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劑27首,運用活血化瘀法頗具發揮。本文就其活血化瘀學術思想和運用特色作一探討。
對血瘀證的認識
張錫純論瘀,推崇仲景,并對王清任治瘀大法稱贊備至。張氏論瘀有以下兩方面。
瘀為勞之根由,勞必兼瘀
張錫純認為:“人身經絡,皆有血融貫其間……血一停滯,氣化即不健運,勞瘵恒因之而成。是故勞瘵者肌膚甲錯,血不華色,即日食珍饈服參苓,而分毫不長肌肉,壯筋力?;蜣D消瘦支離,日甚一日,誠以血瘀阻塞其氣化也”;“勞瘵者多兼瘀血”;“其瘀多在經絡”;“其瘀多在臟腑”。統其治法,皆可與十全育真湯治之。分其治法,病在經絡宜資生湯加當歸、丹參;瘀在臟腑之劇者,可用理沖湯或理沖丸理氣活瘀,消堅破結,通血海瘀滯。然治此等癥,若只知破血、通血,“往往病猶未去,而形已先傷”。宜培補元氣真陰,配合通氣活血逐瘀法。
瘀為痛之原因,不通則痛
中醫認為,經絡氣血瘀滯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。痛證無論虛實,總與氣血瘀滯有關,因此活血化瘀、調暢氣血是痛證最基本的治療法則。在“治氣血郁滯肢體疼痛”的8個方劑中,每方均使用活血化瘀法,尤以活絡效靈丹最具代表性。該方以當歸、丹參、乳香、沒藥四味活血化瘀之品組成,廣泛用于治療各種疼痛:腿疼加牛膝,臂疼加連翹,婦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、生五靈脂,瘡紅腫屬陽者加金銀花、知母、連翹,白硬屬陰者加肉桂、鹿角膠,瘡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黃芪、知母、甘草,臟腑內癰加三七、牛蒡子。這些靈活的加減之法,都充分反映了張氏在治療疼痛時對活血化瘀法的重視和豐富經驗。
對活血化瘀法的運用
氣血相關,活血化瘀不忘補氣
中醫氣血理論認為,氣為血帥,氣旺則血暢。由于化瘀之品大多有耗氣之弊,故張氏對血瘀證患者,即使無氣虛征象,也在化瘀之時佐以補氣。張氏“嘗用三棱、莪術各三錢,治臟腑間一切癥瘕積聚,恐其傷氣,而以黃芪六錢佐之,服之數十劑,病去而氣分不傷,且有愈服而愈覺強壯者?!保ā吨侮幪搫跓岱健な鏈罚┰凇夺t學衷中參西錄》中,有較多的自擬方和治驗醫案,為張氏一生之經驗結晶,其中運用益氣活血法的占相當的比例,治病近20種,涉及內、外、婦科,范圍已明顯超越前人。
在補氣藥物的選擇上,張氏首推黃芪,盛贊“其補氣之功最優,故推為補藥之長”(《黃芪解》),故在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一書中,大凡益氣活血之方必用之。其次是白術、黨參、山藥,常取一二味以助黃芪之力?;钛幹?,當歸因其能活血又能生血,內潤臟腑、外達肌表而深得張氏重用。乳香與沒藥、三棱與莪術為張氏喜用之藥對,每擇其一對用之,其中三棱與莪術多用于瘀在臟腑,如虛勞、癥瘕等證,并能開胃增食;而乳香與沒藥多用于瘀在經絡,如痹證、脅痛等證,并以止痛見長。另外,雞內金、川芎、丹參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等也常被選用,而雞內金因“能化瘀血,又不傷氣分,尤適于氣分虛甚者”。
活血止血不留瘀
出血證治療的關鍵在于出血,而止血過程中往往可能出現血瘀于局部不能消散成為瘀血,導致血瘀證的出現。因此,在治療出血證時,應注意在止血的同時防止出現血瘀。
張氏在治療出血證時十分重視這種病理關系,突出活血化瘀法在出血證治療中的作用,特別是在治療吐衄血、咳血等的治療中。他認為:“吐衄之證,忌重用涼藥及藥炭強止其血。因吐衄之時,血不歸經,遽止以涼藥及藥炭,則經絡瘀塞,血止之后,轉成血痹虛勞之證?!辈⒂小罢撝瓮卵豢傻脹鏊幖八幪繌娭蛊溲钡膶U?。故其止血之方,多伍以活血之法,其代表方如化血丹,方中“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圣藥,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,以治吐衄,愈后必無他患”。藥用三七6克,花蕊石10克,血余炭3克,寥寥數味,止血活血兼備,藥專力宏,用于治療咳血、吐衄、二便下血等。另外,張氏還承《內經》之法,將具有止血活血作用的藥對海螵蛸與茜草,用于治療血淋及溺血(如理血湯)、女子月經多且久(如安沖湯、固沖湯)等。
通補胃腑,氣血流暢不壅滯
中醫理論認為,六腑傳化物而不藏,以通為用,用藥也以通為補?;钛隹梢允沽瓪庋魍?,正是中醫“通補”之法在胃腸病治療中的運用。
張氏在治療脾胃虛弱之證時,常在調中健胃、補益脾土的同時,輔以活血化瘀法,意在利用活血化瘀藥的流動之性,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?!昂筇熨Y生納谷為寶,無論何病,凡服藥后飲食漸增者易治,飲食漸減者難治。三棱、莪術與參、術、芪諸藥并用,大能開胃進食”??梢?,張氏十分重視脾胃功能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,在健脾胃時伍以活血化瘀法,如十全育真湯等方,既可助補脾健胃之品,加強其補益之功,又可利用其流動之性,防止滋補滯膩。
綜上所述,張錫純豐富和發展了活血化瘀法,并在臨床上靈活運用,為后世醫家啟迪思路,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、深入探討。如益氣活血法,除用于氣虛血瘀證外,尚可用于單純的氣虛證或血瘀證,臨床上,益氣活血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,體現了中醫學的“治未病”思想。